|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凌云历史人物选篇(2)

凌云历史人物选篇(2)

关键词:凌云,历史,人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摘自凌云文史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w.lingyun.ccoo.cn
  • 感谢 gxl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70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王   信

      王信,字国宾,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杏花村人。祖先王凤若,宋时随狄青征农智高,以兵略家传至王信。元泰定四年(1327年)王信沿袭云骑尉,随岑怒木罕住守龙州一带,至正四年(1344)随怒木罕征伐古磡峒蛮王,累立战功,杀东蛮王马乃于水源洞,功授武备将军。平定蛮王之后,王信奉命镇守塘兴至红河沿边,后病逝于塘兴。其墓葬在那弄村檬栊山脚,立碑为武备将军王信(字国宾)之墓,赐有田庄专供祭扫。其墓和石碑至今尚存。

 

                                       女王司卢长

 

         卢氏乃泗城土司岑煊之妻,明朝永乐二十一年(1424年)岑煊死,因煊无子,只有一女叫岑妙定,于是族人公推卢氏管州事。宣德元年(1426年),卢氏以银器等物向朝廷入贡,大得赏赐。

宣德七年(1432年),岑煊之侄岑豹争袭州职,卢氏被夺印并囚禁。岑妙定参奏岑豹罪行,朝廷发兵抑制岑豹,于是卢氏复出。卢氏征贵州苗立功,受朝廷封为贞寿夫人。天顺八年(1454年)卢氏病故,族人复推其岑女妙定继承母亲管州事,后岑妙定奉调出征贵州苗,亡于阵前。

 

                                      岑   豹

 

        岑豹,字永昌,乃岑煊亲弟岑琮之子,性犷悍。宣德七年(1432年)岑豹争袭州职,夺了亲婶卢氏的泗城州官信印,并把卢氏囚禁起来。正统元年(1436年),岑豹又赶走程县的流官,夺其印及辖地。次年又侵占利周的地界二十五甲,掳掠其叔岑颜的妻子和财物。广西总兵柳溥及三司御史下令岑豹归还侵占的土地财产人员等,岑豹不听,仍然多次进攻岑颜,侵其地盘,掳掠乡民。岑煊之女岑妙定状告朝廷,揭露岑豹夺州权并囚其母卢氏的罪行,头目黄祖亦上告岑豹杀其弟并籍其家的罪行。朝廷派朱升、黄恕带皇命宣告于岑豹,并命广西、贵州总兵亲赴泗城相机行事。岑豹慑于朝廷的威严,当时表示服从,过后仍然为非作歹,正统六年(1441年)岑颜为岑豹所杀。

       天顺二年(1458年)岑豹命之匠铸钟二座,现存一座,钟高190厘米,上刻广西泗城州信官岑永昌(岑豹的字号)。天顺四年建云台寺。

成化元年(1465年),岑豹聚众四万,攻上林长官司,杀州官岑志威并占据其境,朝廷派兵部尚书征剿,岑豹被斩,自(1432年至1465年)豹乱三十余年方平。

 

                                   岑云汉

 

      岑云汉,字天章,号中黄,泗城第十二代土司。此人名气盖过其祖。岑云汉生于1576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袭州职,同父异母之弟岑雷汉勾结头目黄玛起兵夺职,岑云汉全家经焚劫后被逼流落邕州。期间,他曾在桂林、湖南等地书院任教。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回泗城。天启初年(1621—1622年)参加镇压琼崖王豹等行动,被朝廷封为广西都司金书,治泗城州,加授黔副总兵。

     原先,其父岑绍勋在汾洲钓鱼台刻一诗道:“归去来兮今已归,紫袍不换绿蓑衣,百年但有青山在,两鬓何妨白雪飞。晓梦不惊晨吏报,家寒且喜鳜鱼肥,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岑云汉从邕州回乡,见父诗慨而应和,即刻于旁:“十载离家今复归,溪云山月冷荆扉,苔连曲径无人到,草偃长堤有鸟飞。院里松阴空寂寂,江头柳色尚依依,秋风独自持竿至,重扫先人旧钓矶”。两首诗都烩炙口,文人墨客多为传颂。

        天启元年(1621年),岑云汉又在泗城五指山悬崖绝壁上刻:“四山高耸,一水中流,是为泗中形胜;百粤推尊,两江上郡,长承天上思波”。笔力萧洒雄健,于是人以文传名。

      岑云汉死于崇祯年间(1628—1644),他的棺材吊作笑天龙的舌头。这笑天龙,地理先生说头在广西,尾在云南。其在迎晖山北侧,高高一片绝壁上一个外大里小的崖洞,里面白色,酷似一巨大龙口向着天笑。据说,当年棺材一吊上去,更似一条活龙,附近村庄狗不敢吠,鸡不打鸣。后来又有地理先生说,人要入土为安,子孙更兴事业更发。于是,放下棺材埋在龙口中。到解放初,有人贪那陪葬品,把坟挖掘一空,棺材也丢的东一块西一块。岑云汉平日爱穿白裤子,人们称之为白裤官。自从他的棺材放进笑天龙口,凌云的壮民便叫笑天龙作“敢虽花浩”,意为白裤官洞。以人名作地名,地存名存了。

                                        岑继禄

 

      岑继禄(1620—1694),字镇源,明朝末年,承袭安隆长官司;清朝顺治十一年(1654年),归附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带兵助征南将军卓布泰入云南打击败李定国;后又进剿吴送(吴三桂之子),兵力之锐甲两江。回来后,任泗城土司。

      顺治十八年(1661年),泗城州晋升为府。于是建府署、建圣庙,并疏导龙渊河(旧县府前的小河)。清朝康熙十年至二十三年(1671—1683),建接龙、镜澄、锁龙三桥。

                                            岑映宸

 

       岑映宸(1694—1730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袭泗城知府。自幼刚愎成性,内狎百姓,外逼豪强,私定刑律,擅初夜权。当时泗城百姓结婚,新娘一拜完堂,必被抢去府衙,由岑映宸享受一晚,第二天才放回家,叫初夜权。民众敢怒而不敢言,称岑映宸为青蛇官。自那时起,泗城人便采取夜婚,逃避被抢,泗城沿袭至今。

       雍正五年(1723年),岑映宸横征滥派,甚至以杀劫为乐,弄得民不聊生。他不但带兵越境拿人,还拥兵于者相(今百色),扎营七盘之多。经云贵总督鄂尔泰与广西巡抚韩良辅会剿,将映宸、映翰兄弟拘于桂林,上报朝廷,革去岑映宸土司府职,改设流官,宣告了泗城土司的结束。

        雍正七年,岑映宸及其家人,都被解押去浙江安插,受该地方官员管制。岑映宸则交云贵总督尹继善当游击用。此后,岑映宸无声无息,了其终生。

 

                                                   蒙  伦

 

       凌云旧时有神农庙和燧人庙,都在东风街北头。凌云壮族世代相传:“庙岑农少吼,庙仙府少横,蒙伦少换堆”。译成汉意即:“神农氏创禾,燧人氏创人,蒙伦创对歌”。以前壮民歌只独唱,是蒙伦创造了男女对唱。今成了壮族民歌的主流形式。

        蒙伦,泗城正北街(东风街)人,明代生,能文善歌。旧县志记载:“伦歌,今凌俗土歌唱酬,两性对答,是其创作”。

“蒙伦创对歌”的佳话,如今已传遍广西各地,壮族全都知道。

 

                                  楚南人刘璜

 

       水源洞门口的“佛”字,长五尺二寸,宽三尺六寸,每划五寸余宽,笔力雄健,刻工极好。落款为“楚南八十老人刘璜书”。

        相传,刘璜老人书法功底极佳,他早年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一肚文墨无以致用,因此落发为僧。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云游到水源洞,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就此长住。除佛事外,扫地、挑水、拾柴、种花草,样样勤劳。闲来也抚琴、下棋、作书画、以诗会友。每日还练拳脚一两个时辰,练成一身武艺气功,三星庙恶僧就是他制服的。

       老和尚八十岁仍童颜鹤发、体力健壮,写上大“佛”字,楷劲有余,体现了他的意思:洞景清幽,虽以养性,平生仆仆风尘,老来至此,仿佛步入佛国,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老人平易近人,温和慈善,又制服了一条恶棍,可谓文武全才,素为人们传颂。

                                        恶   僧

 

     僧人是否该有法名?但大家都只称他为僧,传下来自然也是恶僧。

三星庙这恶僧,四十出头,生得五大三粗,一脸横肉。他哪里是出家人?根本是条恶棍,脾气暴燥,动不动打人骂人,又好色,凡妇女来进香,总污言秽语,行为不端,而且索食物,贪得无厌。他每日无事,只练拳脚,庙里有一块石碑,约三百余斤,双手一举过肩。就凭这一身蛮力,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由于粗暴,行为不轨,有损寺规,逼得原主持也出走了。

       传说他姓袁,云南籍,因杀人放火,畏罪潜逃,伪装成游方道士,流落到泗城。他住庙为僧一年多,因品行恶劣,妇女少来,香火渐渐冷落,供品也少了。

      他眼红水源洞的老和尚,想取而代之。他以拜访为名来到水源洞,老和尚留下晚宴,刚入席,恶僧忽把席桌一手平举,转一圈才放下,满桌的斋肴美味,装汤盛茶的杯盏,丝毫未动。之后,硬要与老和尚比武,嘴一说拳脚亦到,老和尚恳让再三,恶僧得势更往死里打,老和尚见来的狠毒,招招致命,又恨他作恶多端,十几回合后,心一横,正见他施绝招“恶虎登山”照门面连脚击来,于是眼疾手快,立即一招“横去断峰”招臂一隔,打中身上,把个五大三粗的恶棍击倒在地,面如死灰咧嘴直叫。

       他跪下向老和尚领罪,回到三星庙,睡到半夜,吐一大滩血死了。死后也无人替他埋葬,任他在床上臭烂。从此,人人害怕入庙进香,所以三星庙渐渐倒塌无存了。

                    

                                              王懿德

 

       王懿德是清朝乾隆年间左江观察使,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冬游于水源洞,见奇洞胜景,洞内有天,包罗万象,为邕管所无,较他郡为最,便以端庄的楷书,在水源洞口的悬崖上,写下“第一洞天”四字,至今字还在,人以字留名。

        由于年久苔蚀,边跋小字仰视不能辨了,兹抄录于下,供诸君鉴赏:予奉命守江左,于斯三载余矣。邕管所属名胜,无不游览。戊戌冬仲,巡历泗城,其地千峰环绕,众山罗列,较他郡为最。因闻有水源洞,遂躬亲之。见洞门轩处,窈窕深遂,探奇挟幽,幻化之状不可举。所天造地设者,则一泓清浅,潺湲之声不绝于耳,即水源洞之所由。四顾碧山,由云飘缈,别有天地,似非人间。额曰:第一洞天,即方丈、蓬莱仿佛近之,是为跋。(乾隆四十三年冬仲,左江观察使王懿德题)

                                 海峻和尚

  

         到过水源洞的人,除了美景,最惹人记念的,怕是大堂上迎面而立的“问心”两字了。它不但笔力雄壮,且迎门而立,敲动人心。问心者,本来是对求佛的人说的话,它含有劝善的意义。如果作为反省修行来解释,你修行是真心的吗?是不是心怀鬼胎?也都可以的。这问心题得别开生面,所以被毁了,1985年重又刻上。大家也记得题它的海峻和尚。

        海峻和尚,清朝人,学识渊博,侠肝义胆,平生练习拳术,专好打抱不平。因见豪霸白日抢劫良家妇女,累制不止,恶言相向,愤怒已极,当场打死数人才隐姓出逃。后来经见不平之事多如牛毛,凭他一人两手,救得多少?更可恶的是,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偏承办什么慈善事业,以小惠障人眼目,暗地里为非作歹,还求菩萨保佑。他义愤填膺又自叹力薄,见了水源洞便削发为僧,跳出界外,道刻“问心”二字于崖上,让拜佛的人站立净堂间扪心自问,自己曾无过恶,可对得起生养的天地与作人的良心?

        海峻和尚白天外出化缘,夜间念经,招过徒弟数人。募化的资金稍为富有,就购置水源洞的左边山场(今第一水泥厂厂址),作为义冢,让贫苦人民死后也有一块葬地。后到年老力衰,知道死期将近,就召集徒弟将柴火集成一丈多高垛子于田中,自己身披袈裟,盘坐于柴堆上,手敲木鱼,口念佛经,令众徒四面点火,霎时化为灰烬,称为火化圆寂。

       群众感他恩德,称他为海峻大法师,将其骨灰葬于水源洞左侧义冢中,围以拜台,立碑记他生前之事。后来建水泥厂才被毁了。

 

                                          黄鸿绪

 

      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巡官自邕州到泗城府巡察 ,在镜澄桥上观赏镜澄秋月美景,说道:“泗城确实山明水秀,可惜地处偏僻,出不了什么人才,城四周高山环抱,铁桶亿的箍住,故而偶有人才也被地方给局限了,出不了人头地”。不少人听了随声附和,连声说巡官说得对极了。有人把这事告诉给举人黄鸿绪。

      黄鸿绪,清朝举人,因母亲去世正在泗城正北街的家中丁忧,听闻巡官说这样的话心里很不受用。这晚他和几个朋友在书房聚谈,得知巡官明日要去浏览水源洞,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铺纸润笔,疾书一付对联道:“洞本称灵莫笑名山生地角,泉如此响必流惠泽遍天涯”。又在联边注明:“斯洞名曰灵岩,府志所载,八景中之最甲也。山川毓秀,英杰挺生,此语流传,由来久矣。乃游此土者,辄谓山城斗角,地处边隅,是故以谓人才而不钟,即钟之亦为地限;再言之者,如是以言再听之者,习惯自然,亦莫不以为然其然,其然岂其然乎!是则不安于地限,然而终不能出人头地,不岂为灵洞所笑耶?爰书权语,告诸同志,发奋为雄,勿为地囿,勿负山灵,则为幸甚”。写完给人连夜拿到水源大门贴好。

        第二天,巡官一行,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到了水源洞门口,忽见对联迎眼,新墨犹香,仔细研读,动魄惊心。即叫大家都来观读,大加赞赏之后还觉天心有愧,索性连洞也不进了,立即打道回城,派人四处寻访写对联的人。

        巡官登门拜访黄鸿绪之后,又去水源洞游览,并令府官刻制黄鸿绪的对联,悬挂在水源洞大门口。从此,水源洞的大门就长挂此付对联。1985年复制此联,移挂于门廊,游洞之人无不观赏诵读,凌云子弟莫不以它作座右铭。

 

                                  黄家德

 

        黄家德(1810—1880年),号达三,泗城府正北街人,壮族。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生,常主办乡夜、诗社,传播地方文教。时值地方多事,在乡办团练亦成绩显著,经大学士赴广西钦差大臣赛尚阿荐保以知县选用。咸丰八年(1858年)晋京引见,先后委任广东开建、鹤山、新兴,又到鹤山等当了四任知县。在鹤山他著有《八省鸿印诗草》、《仙石舫全集》、《介石园余草》等诗集刊行于世。广西名人象州进士郑献甫甚雅重他,曾为他的诗集作序。旧《凌云县志》载其“灵洞响泉”、“五指捧月”、“云台览胜”、“屏山列翠”、“空谷传声”、“天池玉液”、“山城早市”、“北郭归樵”等八景诗,至今仍为地方文人传颂。

        黄家德爱好山歌,人们称他为“爱唱山歌的举人”。赴任广东开建时,途经百色永乐乡,田野上有少妇唱出甜美动听的山歌,黄家德即止步和村女对唱。你问我答,你缠我解,直到日将西沉,不得不告别了。村女唱道:“官哥坐轿顺风溜,丢情诉爱没来由,听起山歌壮行色,唱个歌儿给妹留”。黄接道:“鸳鸯见对难离飞,有情偏挨皇帝追,哥去做官三五载,妹有心时等哥回“。

       泗城有人到广东做生意丢了钱,到黄家德府上求救,衙役拒之门外,此人正急得无法,忽想黄知县喜爱山歌,于是爬到府衙旁边的高处唱起泗城的壮歌。黄家德听到家乡的山歌,果然急急出来,以礼想见,并给解决困难。后来黄家德死于任上,尸骨运回泗城埋葬。

 

                                        黄家仁

 

       黄家仁(1812—1858年)字乐山,泗城府正北街人,黄家德亲弟。他自幼聪颖,读书用功,立志钻研经书,特别擅长短诗,经常吟咏,与哥哥在家乡办学,兄弟俩都出名。道光十五年(1835年)享受禀生待遇。曾当私人教师,后以军功升任知县,开赴部队,在福建报资历,改调广东任职,正逢洪秀全、杨秀清起义,咸丰三年(1853年)黄家仁从文职人员改为管带,到江西、兴宁、封川、西宁等地与太平军作战。五年,调高要。后以军功升同知直隶州、梧州知府花翎。八年七月卒于渔涝军营。

 

                                         李大姐

 

        李大姐生卒年月不详,系凌云县逻楼镇坡楼屯人,壮族。清朝咸丰初年,各地纷纷起义反清,李大姐也在逻楼组织农民反清义军。凌云知县余萼街(贵州人)到任后,自以为果敢有干略。咸丰六年(1867年),他出巡到逻楼,被李大姐率领千余名农民反清义军在逻楼伏击,把余萼街抓获后解押到坡楼屯。县团总汤周声和团长肖文焕,闻讯赶紧征调团丁驰救,知县余萼街才得以逃脱。余萼街恼羞成怒,带足兵丁跟踪追击李大姐,直追到百色地界,双方交战之后,李大姐不知撤向何方,余萼街发火烧了五个村子,又回头剿到甲兰、甲票两寨,将反清义军首领之一的欧阳五捕获后加以杀害。李大姐至终下落不明,随着太平军的失败而消声遁迹。

 

                                        张子明

 

       张子明(18?—1856年),凌云县下甲乡彩村贫苦农民,壮族。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参加太平农民起义军,他作战勇敢、机敏,初时为北王韦昌辉统领下的一员小将,因征战有功,授御林侍卫,后擢升至恩赏丞相。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张子明奉命与石祥祯、韦志俊等攻南昌,因城墙坚固,不久清军援军又陆续赶到,双方相持半个多月,仍久攻不下。东王杨秀清急于开拓缰域,下令撤出,放弃南昌,转攻皖北和湖北。张子明随石祥祯率军万余人西进湖北,大战于半壁山,清军大败。十二月张子明、石祥祯回京,后随秦日纲赴安徽,加入卢州战役,为时半月,全歼守城清军,知府胡元伟投降。张、石继续西征,次年五月初到达黄州城,时值黄州城太平军庆祝天国国庆,清两广总督吴文溶趁机发动三次攻城,均被张子明部击退。

       太平军为扩张领域,后分两路,向湖南和鄂北进军。南路军二万余人,由石祥祯、张子明及林绍璋指挥,长驱入湘,夺岳州、湘阳、靖港、宁乡、直指长沙重镇。

        十月中旬,湘军反攻武昌,太平军守将石凤魁刚愎自用,指挥失当,被清军攻陷。太平军损失惨重,退至田家镇,在对岸的半壁山布防。24日与清军大战,又败,退守田家镇,12月初,又大败于田家镇,张子明遁回天京。

       东王杨秀清以败问罪将张子明收监,关禁一年多。咸丰年六年(1856年)九月,太平天国首领内讧,杨秀清被杀。韦昌辉将张子明释放。11月,韦昌辉因天京事变罪,被洪秀全处死,又以张子明与韦昌辉结党营私,也将张子明杀害于天京。

 

                                             陈  炳

 

        陈炳(1830—1884年)凌云县泗城镇人,身材魁梧,体力过人。清朝道光末年(1850年),县境匪患不绝,陈炳召集壮士四五十人,商议说:“大丈夫当立功报国,现在土匪到处劫掠,危害乡里,父老无不担忧,我和大家前去解难,也莫乘时崛起”。众人叫好,于是变卖家产作军费,不出一个月果然击散土匪,地方平安。云贵总督岑毓英因而召见陈炳,当面嘉奖。岑毓英带兵入滇平叛,便带陈炳同去,果然每战必胜,名声大震。可是有人向岑毓英诬告陈炳出身土豪,日久必谋反。陈炳惴惴不安,幸岑毓英力排众议,云南平定后,还保举陈炳至五品军功。

      光绪十年(1884年),岑毓英奉命入越南抗击法军,陈炳跟随。宣光之役中,陈炳一马当先,率队直冲敌阵,杀得敌人落花流水,不幸头部中弹,血流满面,他依然坚持战斗。后来陈炳为勉励自己,在左臂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士兵们都倾慕他的勇敢与忠心,愿意随他杀敌报国。不久法国将军孤拔率大军前来增援宣光,陈炳指挥战斗,被飞炮击中左胁,重伤倒地,仍然拒绝背他,照旧指挥杀敌,至毙敌官6人,擒斩敌兵100多,陈炳因伤过重而死在战场上。

                  

                                               王积树

 

        王积树(1847—1908年),小名镇帮,字若藩,凌云泗城镇人。清朝同治初年,以文童身份投云贵总督岑毓英做幕僚。随军征战有功,历任师宗、个旧、罗平、富州、巧蒙、宁州、宜良等厅官、州官、县令,后由宜良县令擢升河口边防副督办,先后在云南官场历时四十余年,相继担任盐课大使、红河沿线管带,掌管河口缉私巡船,征收税金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二九日,孙中山派黄明堂、王和顺率领由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百余人攻打云南河口。事前革命军已策动王积树的部下反正,也劝王积树起义,但他效忠清廷,执意不从,革命军只好强攻。

       王积树拥兵三营约三千人,自量对付百余人的革命军绰绰有余。但他的部下早已对清廷不满,战幕初开即节节败退并倒戈相向,法国驻河口领事曾建议王积树到法国领事馆避难,王不去,仍坐镇指挥。指挥室仅剩下和他的养子王由筹及一营营带3人,王积树又命第一营营带去枪毙动摇军心的第二营带,一颗流弹又要了王由筹的命,这时他的马夫进来说:“恭喜大老爷高升!”开两枪中其后心毙命,时年61岁,尸体运回凌云埋葬。

               

                                                       岑启沃

 

      岑启沃(1868—1949年),号心田,泗城镇解放街人,壮族,清代岁贡。民国初年任县峰小学校长,民国六年(1917年)广州护法军政府成立,任岑春煊总裁府私人秘书,1926年在广西西林县政府任司法,1929—1930年为凤山县政府编纂《凤山县志》,后因动乱失修。1936年受乐业政府聘为《田西县志》总纂,成书8篇。今这两书均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1949年因病逝世,享年81岁。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