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凌云历史人物选篇(5)

凌云历史人物选篇(5)

关键词:凌云历史人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摘自凌云文史
  • 电 话:
  • 网 址:http://lingyun.ccoo.cn
  • 感谢 gxl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84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甘  雨

 

      甘雨(1920—1970年),原名甘家根,又名甘侨,泗城镇东风街人,壮族。幼年父母双亡,得叔伯及亲友的支持, 以甘继起之名在百色中学就读,曾以涤痕、俺赛笔名投稿《广西日报》、《田南日报》副刊登载多篇。后入广西民团干校第八期学习。抗日时期,流浪桂林山城自谋职业,好钻研文学,后执教于柳州、澳门等地。

        解放战争时期展转于粤桂边,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政治部,任《人民报》随军记者采访组组长。他深入连队与战士共同生活,和广大战士亲密无间,言谈风趣,随部队转战于雷州半岛、合浦、钦州、灵山、防城等地,经常不避艰险,跟着战斗部队行动,完成了反映在战斗和工作中我军战斗生活的大量新闻通讯,以笔锋锐利、真实感人见称。

       解放后,甘雨曾在广东湛江的《南路人民报》、《高雷农民报》、《湛江日报》先后任编委、编委办公室副主任。他对问题敢于争论,五十年代后期被错划为右派,六十年代后期已得改正。1970年因患病于湛江日报社逝世。

 

                                               蒙  锋

 

       蒙锋(1924—1975年),泗城镇胜利街人,壮族。广西省立南宁高中毕业,读书时,常阅读鲁迅著作及《社会主义》、《新华日报》、《新民主义论》等进步书报,写了散文《落叶》、诗歌《春汛》、《黑夜》及时事评论文章《中原到湘北》、《论节二战场》等抨击当时政局,发表在南宁的《曙光》、桂林的《新垦地》以及南宁高中校刊《南风》小报。1943年1月15日半夜,保安司令李画新把南宁高中中共党员教师李耿和学生覃伯承抓走,蒙锋被拘留审查,因找不出证据才释放。

       1945年2月,蒙锋回凌云国民中学任教,8月考入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在进步教授映响下,参加学院史地学会活动,编会刊、发表《忆郁达夫》、《高尔基语录》等文章,演反内战的话剧。1947年,主持召开五四纪念会,抗议美兵强奸北大女大学生的暴行。1949年5月毕业,回南宁参加地下活动,11月参加共产党。南宁解放后任南宁市军管会干事。后历任南宁市政府调研组长、市委秘书、科长、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常务委员。1975年4月16日病故于南宁。

 

                                           王德堂

 

       王德堂(1926—1985年),辽宁省庄河县人。1954年8月至1956年任凌云县兵役局副政委。1957年至1964年任田林县人武部政委。1964年3月至1968年任凌云县人武部第二政委 。1968年3月至1968年8月任凌云县革委会主任。1984年被捕前任广西柳州市第三运输公司行政科副科长。

      王德堂在田林县人武部任政委时,和县副县长王青山闹意见,在县委会上开枪威胁王青山,造成王青山自尽。百色地委派检查组到田林查处,王德堂受行政处分。地委检查组组长赵永禧1965年调任凌云县委书记兼人武部第一政委,王德堂也在凌云。到文革期间,王德堂便利用军管机会进行报复陷害,挑行群众武斗,于1968年6月19日把赵永禧等十二人(其中干部、教师十一人,学生一人),用木棒、枪托打死。

       王德堂自1968年9月至1969年5月,还利用职权,乘人之危,采取胁迫、利诱等手段,强奸被打死、逼死和被批斗干部的家属及被批斗的女学生七人,强奸因生活困难找他要求救济的妇女一人。

    1985年2月2日,百色市召开宣判大会将杀人、强奸犯王德堂执行枪决。

                                何敏华

 

        何敏华(1928—1986年)女,百色市人。1950年,毕业于百色助产护士学校,分配到田林县卫生院当助产护士。1953年,调凌云县卫生院妇产科,举家搬迁凌云,租住街道民房,一住就二十四个年头,毫无怨言。遇见病人有困难,虽自家生活困苦,还慷慨解囊送钱粮和衣物给病人救急。

       何敏华医德高尚,待病人如姐妹,爱婴儿如已出,不怕脏臭,常口对口吸羊水,进行人工呼吸,挽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婴儿。她因公多次受伤,自身又患多种疾病,仍坚持工作,不愿请假。“文化大革命”期间,忍辱负重,默默工作,丈夫张烈兴医生被迫害致死,长子被陷害坐牢,何敏华被诛连受监视,有人制止何敏华给所谓“反革命”家属接生,她仍不顾个人安危,偷偷去工作,坚持救死扶伤。她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不管严寒酷署,不分昼夜,随喊随诊,认真负责,接生三天后必到产妇家访查,了解产妇和婴儿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传授保健知识。何敏华主刀凌云县第一例剖腹产手术,因政治上的原因,工作再好,评先进和劳模从没有份。但她仍埋头苦干,只要人民信得过,工作对得起良心,便心满意足。

       1985年,何敏华病重在南宁留医,病危时要求连夜返回凌云,凌云已成她的故乡。1986年3月26日,她因肝癌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8岁。凌云卫生系统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参加单位有30多个,送葬的干部群众计5000余人,这几乎是当时的全部机关和县城人口的一半,是空前绝后的事情。

 

                                           赵永禧

 

       赵永禧(1932—1968年),平果县槐前村人,壮族,革命烈士的后代。果德初中毕业,1950年参加工作,8月加入新民主义青年团。1951年任政府文书、团工委副书记,195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平果、田东县团工委副书记、书记。送北京中央团校学习后,1956年10月调共青团百色地委任宣传部长。1959年兼任澄碧河水库工程团委书记。1965年7月调任中共凌云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

       赵永禧到凌云工作后,下决心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深入城乡开展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敢想敢干,兴建祥福水库,发动全县万人上山开发那妹白毫茶场。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凌云出现两派夺权斗争,1967年2月县人武部介入地方进行“三支两军”,取代党政工作。此后赵永禧从靠边站到被夺权、被揪斗。5月25日人武部第一政委王德堂指使红色革命委员会批斗赵永禧,1968年3月18日王德堂任凌云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召开1000多人参加的积代会,6月19日把“牛鬼蛇神”和“走资派”拉到街上批斗,把赵永禧等2人活活打死,赵时年36岁。王德堂后来被公判枪决。

 

                                           龙扬甫

 

       龙扬甫(1938—1986年),加尤乡磨贤村人,1958年凌云中学毕业后在凌云县民警中队任战士、文书、1962年入党。1963年在百色专区公安队任司务长、排长、公安支队政治处干事、百色军分区独立营三连政治指导员。1970年任桂林军分区独立营副政治委员,1972年调任兴安县人民武装部副政治委员,1976年任梧州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并当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人大代表。1978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进修,1979年8月毕业。1986年1月21日赴桂林开会发生车祸,终年48岁。

                  

                                                  蒙伯川

 

    蒙伯川虽平凡,却也传名。解放前,他在民间剧团里演衙役,台词少,动作简单,嗓门却最响亮,看过戏的,都记得他。解放不久,镇政府号召民众为抗美援朝捐款,他找着捐款箱,每到一处,便亮着嗓子,唱一通彩调,闻声而来的观众围成圈,于是宣传,到有人把钱放进提款箱,他必深深一磕头,直起腰又呼名称姓的道谢。好象那钱是捐给他的。而回到镇里,他必看出纳点清钱数,会计入帐清楚,才离开回家,大家都说他憨得可爱,象个老小孩。

        其实这时他已是四十好几的人,别人养家糊口正忙不过来,他因坠着个两叁斤重的大脖子,讨不得老婆,孤身一人,拉一阵二胡,唱几段彩调、拨两餐淡饭,便过了一天。因自得其乐,日子倒也好过。可是人一穷,又遭人编排了,碎嘴三婶逢人就说,你看这哎川(壮族称大脖子叫哎),他借我五角钱,一问他要,他反而说,现在不方便,不然三婶再借给五角,添成壹块,以后好还。你说好笑不笑?想让我吃亏,门也没有。一块有一块的还法,知根底的人说,能让三婶吃亏的人还没有生出来呢。于是三婶得意极了,说他后来赔了一大扛干柴,至少值一块二,我还赚了两角钱呢。三婶虽是反宣传,也能使人大增知名度。

        蒙伯川缺钱被三婶之类势利眼冤枉,而他演衙役扮恶人也曾受人误解。一天他在街上碰见一个小孩要跌倒,不由得紧赶几步去扶住,正好小孩的婆婆出来看见,小孩吓得哭了,于是不由分说破口直骂,走路不长眼晴,怎么把小孩撞倒了,凶神恶刹一般,人家整天在这里玩,没有哭过......没有辩白的机会,只有无理的臭骂。蒙伯川气得脸红脖子粗,两眼瞪如铜铃大,逢人便述说好人难做。有人问他,以后再碰见这样,你还敢去扶小孩吗?他那大脖子升沉了几回,叹了口气道,谁见得小孩子跌了不扶呢?

        其实他凡事尽心,老辈人有个什么事,比如编个篱笆、砌个坟、检漏房屋、盘个灶,找他帮忙,一准给你弄得妥妥当当,有钱就给点工钱,钱不方便,供他两餐饭加几句谢话也就过了。

        他爱帮人,人也爱帮他,可媳妇说了二三十个,没有一个愿嫁他的。到了六十边上,一个相近五十的哑巴,女佣才愿嫁给了他,于是队里派人在山边盖牛棚,给他多盖了一间茅房,夫妻俩就给生产队看牛。成了家,他乐呵呵生活了近十年,可惜没有后人。可惜山边那节牛路常年的难走。他决心在牛路旁开出一条石铺的人路,好让去耕田的人方便赶牛。一有空就做,累了就唱一段彩调,入黑才回家吃饭。人老了,一天做不了多少,但一有这个目标,一天天接近希望,生活就很充实。终于吃五保了,他还去修,干不动了他还去看,他终于倒在那节路上,再没有起来。生产队的人都给他送葬。

 

                                              潘建勋

 

        都说潘建勋能过目不忘。说他刚读完三国演义,洽好和韦广弟的父亲结伴去玉洪,路途寂寞,便从桃园结义叙起,把一部三国演义细细道来。讲的绘声绘色,听的如痴如醉,平日赶路嫌长,今日怕听不到结尾,总觉路短,于是频频要求歇脚,并把送亲威的鸡腿炒糯饭拿出,请老师一面吃一面讲。到玉洪还讲不完,就请老师到亲戚家住,一直讲到深夜,讲完才离席就寝。

       后辈有持疑者,前去拜访潘老,这时潘已八十高龄。潘说,这是四十年前的事了,但说到过目不忘,那是太夸大了,不过是记忆力好一点罢了。尤其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就记得特别牢。比如水源洞里的对联,我至今就还记忆犹新,象陈凤楼的题联,上联是:流水碧无情,是谁悟彻源头,收拾这明月清风,尘海回波登岸去。下联是:空山青有色,何日凿开洞口,点染些落英芳草,武陵仙境问津来。水源洞共有二十五付对联,早时都记得。

       至于你问对联上下联怎么分,为什么城里很多家把春联都贴反了。我想,对联都是先有上联后有下联的,所以先发生的在上联,后发生的在下联,比如春到秋,千到万。一般来说,能读对联的,多读几遍就可分出上下联来。上下联分清了。为什么很多人还贴反?因为他们从家里往外看,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以贴反了。正确的,应该看着对联,该先读的,贴在右,该后读的贴在左,象书一样读法。

       你还想知道我小时候读的书?我们那时没有课本,那是民12年的事了,哪班的课本都是抄来的,有的是老师写在黑板上我们抄,有的是高年级的以前用的我们借来传着抄。记得老师抄在黑板上的一付对联:这条路来,那条路往,青山绕绕,绿水幽幽,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情潭慾海,勇如项羽,智如周郞,乌江赤壁穿烦恼,忙什么,请君稍坐片刻,歌一曲,论古谈今,得消闻处且消闻,留些奔波过明日;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茫茫,捨不得红颜浩发,带不去白壁黄金,富若石祟,贵若子仪,宝盆铁卷今何在,没省的,为我解下数文,沾一壶,猜三道两,遇畅饮时须畅饮,西出阳关无敌人。

       持疑者终是持疑,但得承认,潘老的记忆力确实特别好。

                    

                                         黄国庆

 

       黄国庆,东风街人,写得一手好字,被誉为圣手书生。他谦恭少话,从小练得一笔好字,参加生产队劳动归来,或帮人写对联,或抄写,或写书法作品参加展出。凌云1942年出的第一部县志,就是他抄写后复印的,全书上下两集30万字,从头至尾一样字体,一样整齐,和沿印一样,看不出是人抄写。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