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凌云县人民医院黄东涛院长医涯漫记

凌云县人民医院黄东涛院长医涯漫记

关键词:黄东涛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摘自凌云文史
  • 电 话:
  • 网 址:http://lingyun.ccoo.cn
  • 感谢 gxl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88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金色的梦是每个少年共有的向往与憧憬。生长于桂西壮乡僻远村落的黄东涛(幼名旧夫)却与此无缘。1944年5月,东涛之父应征奔赴抗日前线,他尚在母腹中,就此与生父永远绝别。后又祸不单行,未几,母离儿而去,隔山如隔世。孑然一身的东涛,别无选择,只好寄居于家贫且多子女的叔父家。

东涛自幼懂事好学,1958年于下甲双达小学毕业,学校择优保送上凌中,优生编入初中跃进班,两年毕业。中考六科全优,直升高中。由于家穷,除领助学金外,部分生活学习用费,从参加学校勤工检学活动收入解决。凡寒暑假留校打工,凑足新学期开学缴费及解决生活文具用费等,大部分都是自食其力。平日里,他利用周日、节假日到校外运砖、打柴、割草、养羊等,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把学习第一,坚定信心,成绩优异。在高二时参加的一次全校性以全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命题的数学大赛中,成绩居全校榜首,名震全校、全县城。

生于农村,长于山沟的黄东涛,对农民感情深厚,亲身体验农民生活的艰苦,体谅农民由于山区生活环境条件的差异导致缺乏抗病治病灭病的能力。尤其是传染病流行,多少农民为疾病而断送生命,他深感痛惜。因而萌发了长大后立志学医,为实现增强山区人民健康,增强体质的宏愿。在1963年的高考志愿上,他填报学医,终于被桂林专科陆军学校录取。

黄东涛升学面临的难题是用费。家无双亲,无源可援。时间紧迫,百思不得一解。亲友既少又穷,急于无计可施。心生一念,逐一向乡亲求援,他坚信天无绝人之路。果然远房有一叔伯以病存善良之心,乐意为他作担保,向信用社贷款助学,定期三年,分批偿还。成为凌云县贷款读书的第一人。

 黄东涛如释重负,愁云尽消。他以几个粽粑作路粮,登上驶往桂林的客车。

 历时三载桂林医科学校的学习生活,黄东涛开始步出医学秘宫。在1963年那一届的100名医专学生中,师生对他寄予厚望,他是全届优学的典型,他常严于律己,自策自励,奋发拼搏,犹如向东涌奔之浪涛。为此,他便更名为东涛。

1966年秋在毕业生留校物色人选中,众望所归,黄东涛名居首位。根据当时工作所需,任他为母校附院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在落实政策工作中,纠正了一批教师、干部的冤假错案,调动了积极性。接着又任援越医疗队的领导工作,并参与筹建越南医院。1967年8月,抽任桂林五县、市防治流脑医疗队总队长。黄东涛留校两年期间,一直担负要职,显示其领导素质与风格,令人难忘,众口皆碑。在十余年后,当他重返母校进修时,领导们还一致要求他重返母校任职。

1968年秋,中央号召“老三届”学生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工作。学生代表的黄东涛积极响应号召,请求组织批准,回凌云山区家乡去工作。

诚然,谁都知道,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风景名城。许多中外名士为她美丽而倾倒,留连忘返。留校工作,三生在幸,条件优越,前途无量。但他却想:人生,在于奉献。家乡是山区,是边远落后急需改变的穷山区,是红七、八军长征战斗过的山区,是革命的老区,是急需建设祖国的接班人。于是,他选择了回故乡凌云工作。那是1968年之秋。

 

同呼共吸心相连

 

工作伊始,需三思而行。黄东涛感到原来在母校工作,现在却回到家乡农村从事医疗工作,在医术医德医风诸方面毕竟存在许多异同,必须要因地制宜。

踏上下甲家乡热土,他背起药箱到水利工地为数以百计的民工防病治病,有效地提高了民工的出勤率,从而加快了工作进度。山洪暴发、洪峰巨浪,在一起翻船事故中,黄东涛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抢救落水民工,获得工地指挥部嘉奖,广大民工与乡亲众口赞赏。

1970年,黄东涛提任城厢区卫生院领导,为打开卫生工作局面作出了不懈努力。1973年6月,他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在当年的卫生系统中,黄东涛是新型医务工作者的代表。学历高、医术高、医德好,他的医术医德在全县具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医德医风也为广大干群所敬佩,进入医院,他和颜悦色,热情接待,平易近人,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不分男女老幼,不论穷富贵贱,不论上司平民,他都平等对待。

70年代末期,黄东涛尚处于早期医龄,这年初冬,他奔忙于病房,有一天,他刚下班回到宿舍,一阵急速的电话响起,他接过电话,是30里外青龙山的瑶寨一名瑶族妇女难产,人命关天。事不宜迟,便急匆匆地与一名护士出诊了。黄东涛手拿电筒,踏着泥泞,在雨幕中行走。瑶寨虽小,但山却高,小油灯时暗时明,产妇奄奄一息,已僵死的胎儿横位,两手叉开。他俩非妇科医生,又无适用的医具,确是难中之难。身为医生的黄东涛一再思虑,下决心从死神手中抢夺产妇一命。居于此境,只能冒险试行碎胎术。他用一把手术刀,一把剪刀,两把止血钳,在瑶胞家中施行碎胎术。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苦战,手术终于成功了,产妇也得救了。这在当时的医疗环境条件下,实属首创,便赢得了全寨瑶胞的盛谢赞赏。

多年来。人们对晚期肺癌往往谈虎色变。不少医生亦摇首叹难。前些年,有位姓李的病号,晚期肺癌大吐血,浓臭的污血四溅,令人作呕。来护理与看望的众亲属哗然逃散。黄东涛正好巡房发现,他来不及去取吸引器,使直接用手从病口中抽血,还用嘴对嘴吸出病人口中的污血。对病人的爱护料理黄东涛医生胜于亲人。1982年有一位女病号因感染休克,急用654注射液每10分钟推一次,共需20多个小时,将达200次,缺一次、慢一次都会直接影响疗效。事关重大,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千万不可差错。为了确保准确无误,身为全院之长且与这位病号无亲无戚的黄东涛则亲自动手,确保治疗治成功率100%。

数年前的一个炎热的下午,黄东涛宿舍门前出现一个不速之宫,肩挎着已用多年的土布口袋,面黄肌瘦,蔫蔫病态,尽管素昧相识,黄东涛还把他当作亲朋旧友接待。后从交谈中方知:他是40里外背陇瑶族农民,正患严重的心脏神经官能症,需及时治疗,但家很穷,东拼西凑才得几元钱。欲求医生免费为他诊治。黄东涛听后再递上一杯茶,微笑着说:“别着急,食宿在我家,药费由我包,直到你病好为止。”来客听后双手合十,喜形于色。半个多月病愈回家,黄院长还送10多斤面条给他。

黄东涛患过肾结石,有一次肾极度绞痛,一位病人正找他看病,他不顾自己疼痛,忍着剧痛先给病人治病,而自己却痛昏过去。

 良医数十年如一日为成千上万病者转危为安,深得民众拥戴赞扬。他为病人送食物不止40次,而拒收礼物、红包却达110多次。1993年有关单位要调他到地区工作,本院职工、机关干部、县城街道群众派代表要求上级挽留他,呼声、泪雨,感人肺腑。

 

笔耕千言震西洋

 

1984年升任县医院院长的黄东涛,日日夜夜,为院务工作奔忙,连节假日都在废寝忘食中度过。30多年来,东涛在工作之余,奋笔撰写文稿,已有近20多篇论文刊登于国家刊物上,有些论文已传遍海外,威震大西洋。

1980年,黄东涛接受了由北京第四制药厂、江苏肝癌研究院、河北医学院、广西医学院和桂林医学院联合进行一个全国性科研课题:对抗癌新药“去甲基斑毛素”进行全面研究。具体任务是负责此药治疗治肝癌临床效果是,及对骨髓细胞的影响,对外周血象的伤害的试验。当时,我县的彩架、加西是肝癌的高发区,在各种科研条件尚差的医院里,他用了足足四年时才完成任务,而高发区的肝癌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1984年,黄东涛到北京参加了该药的鉴定会,抗癌新药——“去甲基斑毛素”,一举通过了国家鉴定。1986年向全国推广使用,治疗治效果明显。1987年,他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他撰写的《去甲基斑毛素治疗原发性肝癌》被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著名特色医疗介绍》一书刊用。《去甲基斑毛素治疗原发性肝癌附41例报告》发表于《桂林医学院学报》后,在医学界反响很大,论文传到美国医学界引起极大重视,美国中华医学会1996年8月发出特别邀请,请黄东涛参加当年12月在美国洛杉机召开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但因财政原因所致,未能赴会,实感遗憾。但已成为凌云县专业论文打出国门的第一人。

1995年以来,黄东涛又致力于中草药马钱子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已取是阶段性成果,他撰写的《中世纪马钱子治疗室性早搏45例疗效观察》一文,被《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刊载,现在他又将马钱子试用于临术治胃下垂。

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和借鉴是对疾病准确诊断和用药的必要手段,黄院长精谌的医术得益于他平素勤于积累总结、观察、详录、思考同种病例病因的异同、用药的差异,不辞劳苦枯燥,坚持作医疗笔记的结果。并把他整理成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区内外医学杂志上,以资同行学习借鉴。《盐酸6542静脉推注治疗输血输液反应218例》发有在《广西医学》刊物上,荣获百色地区科技论文三等奖。此疗法是创造性微循环碱类药物治疗输液输血引起的致热源反应,已在全国推广使用,效果明显,为输血输液反应的治疗创造了一个新方法。《流行性脑膜炎386例调查》、《去甲班毛素消除HBsAG的报告》等论文在医学研讨会上作宣读。由于结论新颖,分析独到,疗法有效,得到同行的重视。

1994年以来,黄东涛在搞好本单位医疗工作同时,还参加余光华主编的《内科适用治疗学》一书的编写工作,该书着重突出“治疗”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很受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欢迎。1996年4月此书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发行后,印量虽多,但仍供不应求。同年8月再版又被抢购一空。从而成为凌云县参加专业科技书籍编著的又一个第一人。

由于医术高明,科技成果突出,1997年黄东涛传略载入香港世界人民出版社的《世界医学名人大典》(大陆卷),并被邀请参加首发仪式。次年被聘为泰国世界传统医学院研究会医学顾问,成为凌云县第一个世界级的医学专家

 展翼高翔创新篇

 

80年代初期,黄东涛刚任县医院院长。他面临极为棘手的难题:部分院领导、骨干急于外调,医疗设备匮乏而陈旧,管理老化且混乱,连正常上班也难以安排。全院固定资产仅13.2万元,万元以上设备只有2台。因之,使医院在职责与道义难以实现救死扶伤,在改革中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在这严峻的形势下,肩负院长重任的黄东涛,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决心把县医院办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院制宜,由于得到县组织人事部门重视与支持,工作进展较快,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首先是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党政分开,从新任党支部书记,负责管理干部及职工思想工作;二是成立职工代表会。让职工参与管理,监督院内的行政大事,加强内部管理,如分房评分等,所订的制度、公约一直沿用至今。院长每年在职工会上作一次全院工作报告;三是实行调入职工试用制,进修职工合同制,工人合同制;四是1993年试行科室优化组合。其次是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之初,先试行目标管理和质量控制,后改为优化组合、科组承包、成本核算。从实践中证实,科组承包与成本核算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使本院一跃成为广西第二家实行成本核算的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固定资产增加实现了四翻番,已成为百色地区卫生工作的典型。其优秀事迹已刊登在国家出版的刊物《桥》上,并获得了通讯二等奖。县医院的知名度已传至海内外。该院当年集资创建的制剂室,生产大输液制剂,解决了凌云、乐业两县的大输液制剂供应。1992年立项,当年建成投产,当年出效益,产品畅销,至1993年底,已还清30万元集资款,1994年开始分红,现已成为年产40万元制剂的合格制剂室。从1993年起,上级拨给县医院每年30万元主要用于职工工资,其中离退休职工工资10.5万元,全额解决,在岗职工工资仅得25%,单位每年需自筹工资45万元。

 20年来,县医院面貌巨变,房屋面积由1978年的2030平方米增加到1998年的6120平方米;技术力量由原来的只有初级技术员,而现在却拥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3人;业务收入由原来每年7.6万元增加到现在每年312万元;固定资产由1978年的13.6万元扩大到现在的340万元;万元以上医疗治设备由过去2台发展到现在的16台(件)。

凌云县医院在2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阔步向前,多年多次获上级奖赏。在80年代凌云县医院连获五次获得县、地区、自治区文明单位,“三优一学”先进单位。90年代,凌云县医院又获得县、地区先进单位、地区先进党支部、区爱卫生先进单位,后又重新确认为自治区文明单位等等。

黄东涛院长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1973年至1998年,先后被评为县卫生先进工作者、对越自卫还击三等功、县最佳医疗员、广西先进工作者、县第一届模范县民、广西(地区、县)优秀共产党员、地区首批、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达15次之多,享誉全地区、全广西。

目前,全院职工在黄院长率领下,积极行动,创造条件,力争评上综合乙等二级医院。从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医疗治功能,与世界同级医院接轨,力争2000年底通过评估。

黄东涛在长期的医涯中,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家乡人民服务。不顾个人安危,誓与死神搏斗,夺回了数以千计的患者生命。其医术医德医风,受到全县人民的赞赏和爱戴。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